首页 > 读书月报 >文物 > 正文
严先生:一座城市里的小文化人
来源: 江苏经济报 发布于:2022-02-25 09:20:38

在一座城市的温度里,有一群小文化人前仆后继,步履匆匆或是不急不躁,他们延续着一座城市的筋脉。他们,没有大文化人的扬名立万,是真正的淡泊名利,是最接地气的人间草木。

我认识的严先生,是一座城里的小文化人,他也有着老派文人的风骨,敏感自尊,极少躬腰求人。严先生爱好古诗词,他一周字斟句酌写上两三首格律诗,身边也凝聚起了这座城市里一群古诗词爱好者。有时,严先生把这些诗词爱好者召集起来,古代文人一样吟诗作赋,相互指点捧场,彼此鼓舞加油,尔后喝上一杯本地老酒后醺醺然回家,算是曲水流觞的现代版。7年前,严先生和3个文化人自费出资印刷一本古诗词的内部小刊物。刊物的名字很典雅,是严先生和几个文化人僧推(敲)月下门一样琢磨出来的,就叫《风雅墅》,封面是本城一个书法家写的篆书字体,古拙中透着遒劲之风。书法家谢绝了严先生的润笔费,严先生和几个刊物发起者请他吃了一顿城南巷子里的老鸭汤,鸭汤是炉子在头天晚上就细火慢煨出来的。

这本每个季度自费印刷的杂志,发表着城市里一群小文化人的诗词。去年冬天印刷年度最后一本刊物时,我陪同严先生去了印刷厂,我看见严先生如在产房等待孩子降临世间的激动,他抚摸着刚出厂的杂志,因为兴奋而嘴唇嗫嚅着,我听不清他在喃喃什么。严先生的儿子驾驶着一辆小货车把捆扎的500本杂志送回家时,严先生拉住我的手说,杂志明年就要半年出一期了,4个出资人,有一个去世,有一个随了儿子去南京居住,一个患脑梗瘫痪在床,就剩下他一个人出资了。严先生蹒跚着步子去一家一家送杂志,有的用快递投送,把那些杂志派送完毕,严先生才心情安然。

我认识今年已71岁的老王,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,也是一个业余画家,平时给楼上楼下邻居家帮忙安一盏灯泡拧一颗螺丝帽啥的,是个典型的热心肠。9年前的一天,老王突然有些心急了,他想给老城的人,找到一条灵魂回家的路,于是他画了上千张昔日老城的平面图发到网络上,一时间汇聚了老城的众多网友,他们在这些手工绘图里寻找指认着当年喝豆浆吃油条的老馆子、张大毛的修鞋摊、胖大娘的蹄花儿馆子、刘大妈的裁缝铺……老王在画图时常常半夜醒来,他突然想起了庭院深深瓦缝参差的老宅院、当年打酱油的那家副食店、梧桐树下的老理发店、流水沟上的楠木桥……于是笔走龙蛇迅速勾勒,生怕记忆的闪电瞬间就划过了天宇。这是对一座城市记忆的抢救,给一座老城做人工呼吸,延续着城市的一道道文脉,让它回光返照魂兮归来。

旧城老街的黄师傅,他的店铺在黄葛树下摆了30多年。黄师傅最初是照相的,爱好美术的他后来专门画人像,墙上贴满了上百张老街人的画像,那些画像逼真生动。比如老街的铁匠张大哥,我在画像上看清了他面部的条条皱纹,还有从鼻孔里窜出的几根鼻毛。黄师傅画像,收费很低,他的口头禅就是“你就随便给点嘛”。

演奏萨克斯的老刘,他是一个体重170多斤的胖子,一生就喜欢音乐,我见他鼓起腮帮子吹奏萨克斯时,脸上肌肉波浪一般滚动。那年我生日,黄昏时他在城市老桥上给我吹奏了一曲《光阴的故事》,我望着城市灯火隐弱闪烁于江中,一瞬间看到了一座城市献给我的生日礼物,这些江水中倒影的灯火,是点燃的盏盏心灯。

还有城市里逢年过节帮人喜滋滋写对联的书法爱好者、清晨或者夜里吼上几嗓子京剧的人、建起私人博物馆的收藏爱好者、给街巷人家阡陌纵横留影的业余摄影者、民俗文化研究者、木版年画手工剪纸传统刺绣的传承人、民间阅读的默默推广人、民歌传唱人、经营个体书店的文化人,我向他们致敬,致敬他们呵护着一座城市最温情的事物,守护着一座城市抵达光阴河流的诺亚方舟。这些城市里的小文化人,也是连通城市昨日与未来邮路上的温暖邮差,他们滋养润泽着一座气度不凡的城。

(李晓)



猜你喜欢

推荐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