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读书月报 >文物 > 正文
徐霞客故居——古朴素雅的明代建筑
来源: 江苏经济报 发布于:2022-02-25 08:39:56

这是一座石拱桥,横跨在沈塘河上,有些年头了。徐霞客故居就在桥的西侧,枕河而落,迎着水流,听着鸟鸣,尘封着久远岁月。

故居古朴素雅,三进两侧的明代建筑凝聚着天地之气。进得正门厅,高梁之上悬挂着陆定一所书“徐霞客故居”匾额,水墨般的韵致让人有大开大合之感,使得本不算大的厅堂在初访者的意念里立时幽邃起来。再加上屏风正面镌有北京大学教授侯仁题文,这就有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
二进稍窄,面阔五间。正中三间前有轩,极富想象力的设置隐含着大自然寓意,让人若同流连在山川溪谷之中。连廊后有许多旧时物具和树木花草,幽幽古香使小院的恬适足至十分。三进正中敞连,后有翻轩,大厅题名“崇礼堂”,估计是取自“崇尚礼义”之语。凡经此而进的人,不禁拘谨起来,顿生一种敬畏,觉得应该执一定的仪礼才能迈入。

房屋地基的高度每进递增,明代进士宅第的特点显而易见。雕梁画栋之间,氤氲着文化气息。窗棂的影子印在生着青苔的地面,像是晃动在古色古香的书页上。砖石裂出几道缝,几棵细草在墙基下钻了出来,伸进顺着瓦檐泻下的日光中,斑斑驳驳的画面似在向造访者倾吐着一种声音。

徐霞客的祖先,是富甲江南的大户,耕读传家。一世祖徐锢,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,然而到了宋朝亡国后,徐家为了保持“南州高士之风”,主动从繁华的苏州城搬迁到偏僻的农村江阴,在梧塍里过着“居田园,业诗书”的生活。或许正是受了这种淡泊之风的影响,徐霞客自小就博览群书,不求名利,寄情山水,将身心托付于考察山川地疏的奥秘之中。翻看60余万字的《徐霞客游记》,可看出他矢志不渝的探险志向,坚韧不拔的前行毅力,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绝妙的科考视角。这部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巨著,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、地学价值、文学艺术价值和旅游学价值,被誉为“千古奇书”。也许徐霞客不曾想到,他对湖南、云南一带岩溶地貌的成因记叙,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人。他更想不到的是,在我国颁布的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中,有25处留有他的足迹。几百年来,有多少人追寻着他走过的路,跋山涉水,观景览胜,缅怀先行者。

徐霞客自第一次离家泛游太湖,到55岁因病从云南鸡足山返回故乡,“踯躅三十年,驰骛数万里,足踏天下半”,几乎走遍中国。途中曾三次遇盗,四次绝粮,多次遇险,可他“不避风雨,不惮虎狼,不计程期,不求伴侣,以性灵游,以躯命游”,真可谓“亘古以来,一人而已”。

《徐霞客游记》开篇之日是5月19日,如今,这个日子被定为中国旅游日,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。

故居正厅前东侧庭院内,耸立着一棵杆粗枝秃、绿叶繁茂的罗汉松,为徐霞客亲手所植。树高六七米,主干需两人合抱,不敢想象,这棵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。晴山堂是徐霞客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愈而盖的堂舍,堂名取“四月清和雨乍晴,南山当户转分明”之诗意。他还央人画了一幅“晴转雨山”的画,感谢母亲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。一棵松,一幅画,寄托着徐霞客的拳拳孝母心。

江阴这一带河湖广泛,号称“三百六十亩荡”,屡遭水患,民间有筑堤建桥胜水吉祥之说。徐霞客从22岁开始,数十次出游都是从胜水桥畔乘船上路的。如今,胜水桥留给后世的,除了它的功能作用,还有一个母亲屡次三番在此为其儿子送行的不朽传说。

(张恒)



猜你喜欢

推荐新闻